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21    次浏览
药师佛信仰是以崇拜药师佛为特点的一种佛教特有的崇拜形式。在佛教中,药师佛亦称药师如来,又称净琉璃世界,以清净如琉璃而得名,是东方世界的教主。因其能除生死之病,让众生身心安乐,获得解脱,故受到广大信徒的喜爱,因而,在很多寺庙里都被供养在中,接受人间的香火。可以看出药师佛的特点是能够治疗人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,从生理上来讲,古之佛教徒,尤其是密宗,佛教徒本身就是一位医者。在藏传佛教密宗研究上,有个普遍的认识,那就是不懂生理学和医学,就很难搞懂密宗。药师佛旨在解决人生在世时出现的生老病之三大苦,药师佛对人间的疾病有深入洞察,为人类解除痛苦而表现出特殊功能。在中国南朝刘宋之后,药师佛信仰已经在人间广为流行。佛教界宣传药师经典是“致福消灾之要法”、“王者攘灾,转祸为福”,只要供养药师如来,就可以如愿得报。特别是到近代以后,佛教界人士为了改变佛教服务的性质,提倡人生佛教。许多佛门高僧都大力宣传药师佛信仰,太虚、弘一等人对药师佛评价很高,大师晚年勤劝修持弥陀法门者兼修药师法门,如此获得往生西方的利益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人们对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,追求幸福生活和长寿健康成为每一个人基本的需求之一,为此,就要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,引导人们什么是健康的生活观,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,怎么样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。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人的健康给予这样的定义,“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,还要有完善的生理、心理状态和生活适应能力”。如此看来,任何人不只是身体的健康就是健康的全部,还包括生理和身体不能有缺陷。我们回过头来再对照药师佛所发十二大愿中的第六大愿说“闻我名已,一切得端正黠慧。诸根完具,无诸疾苦。”这不仅是药师佛的发愿,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愿望呢。慈悲观是佛教的主要核心观点之一,大慈去苦,大悲得乐,带领广大信众实现离苦得乐是佛教的根本任务之一。苦和乐作为人生生命过程的衍生品又时刻伴随着,不能因为你是老人或小孩而少这个多那个,也不会因为你是商贾走卒或位高权重而增多这个减少那个,人生不能离开“生老病死”四个字,其实人的生命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过程。生命的延长是以生、老、病、死为代价,生命的不幸更是以生、老、病、死为主因。药师佛的功能是不仅能解决正在活着的人的身躯之病,更能解决人生思想的心理之病,前者用佛教的话讲就是大众的色身之病,后者则是灵魂之病。佛教通过信仰的方式,能够给人心理上一种慰藉,使人得到心态的平衡,佛教信仰具有超越精神,可以通过非逻辑思想方式达到调整人的价值观,提高人的精神境界,通过这种方式,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对人心病的治疗。药师佛信仰则是治疗这一疾病的标杆,用慈悲的理念和拯救众生的目的,以同体大悲和成佛的志愿,以此来从心灵上彻底解决人生的问题,让人心得到最根本的解脱,这是佛教医学最高的目标之一。(西芝堂开示)